侧边栏壁纸
博主头像
MobotStone AI

行动起来,活在当下

  • 累计撰写 27 篇文章
  • 累计创建 4 个标签
  •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

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AI Agent开发容易落地难:为什么技术牛人做不出"好用"的产品?

Administrator
2025-06-11 / 0 评论 / 10 点赞 / 266 阅读 / 0 字

技术只是敲门砖,真正的赚钱门道其实藏在怎么用好数据、搞懂业务逻辑,以及让人和AI配合默契这些细节里。

2025年被圈内人叫做"AI Agent 元年"。国外有OpenAI、谷歌Gemini2.0这些大厂,国内像通义、元宝、DeepSeek这些玩家都在拼命抢地盘。

看着挺美好——现在用大模型(LLM)加现成工具,小白程序员都能在两三天里搞出个"会自己干活"的AI助手demo。但真要往企业里搬的时候,十家有九家要栽跟头:客服AI答得牛头不对马嘴,财务AI老算错账,流程AI动不动就卡在审批环节死机...

做个demo容易,实际能用太难—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,想把AI助手从"面子工程"变成"真能用的工具",必须闯过三关。

数据壁垒:没数据的AI Agent,就像跑车没油——再牛也跑不动

AI Agent的聪明劲儿,说到底就是数据"蒸"出来的。现在主流的Agent架构主要靠大模型和RAG(检索增强生成),但这两样都有个致命软肋:行业数据质量差、太分散

(1)企业核心数据——“看得见,吃不着”

金融风控Agent要看银行流水,医疗Agent要调病历——但这些高含金量数据都锁死在企业的内网数据库里,根本拿不到手。

所有人都懂,企业最值钱的就是数据,但又怕泄露——所以想用数据?先过三道安检:脱敏、权限管控、资质审核,少一步都不行。

结果就是:大多数AI创业公司既没数据,也没数据管理能力,根本挤不进“信任圈”。光靠公开API喂出来的Agent?干巴巴的,根本做不出深度决策

(2)你的Agent有多专业,全看数据的“纯度”有多高

现在能在数据应用上跑在前面的公司,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——人家在行业里深耕十几年,数据和技术都是一点一滴攒起来的,最后才能提炼出高纯度数据,脱敏后变成真正的行业弹药。

反观一些纯AI公司,钱全砸在高薪挖AI人才或者搞技术,数据全靠网上扒财报、统计报告,这就好比你用菜谱去做化学实验——结果能靠谱吗?

说句扎心的:如果你没有行业的“内行数据”,Agent再牛也只能是个外行看热闹!

流程VS人性:技术搞不定的组织难题

企业里的“问题”其实是个混合体——系统流程+人性弱点。当你光靠技术硬搞时,经常会碰上这三座大山:

(1)系统卡脖,AI Agent直接歇菜

"数据孤岛"问题在传统企业里太常见了。现实中好多RPA项目黄了,说白了就是各系统互不打通。要是AI Agent连数据壁垒都闯不过去,那最后就是个摆设。

(2)人的习惯比AI Bug更难搞

现在AI大模型就是个大黑盒——谁也说不清它到底怎么想的。结果就是老板们根本不敢把决策权全交给Agent,最后AI只能当个"参谋",关键拍板还得人点头。最尴尬的是,这么一来效率反而更低了。(不过说真的,要是你见过AI突发恶疾乱决策,可能也会理解企业为啥非得二次确认...)

(3)动了KPI?小心员工集体罢工!

AI一进场就把老玩法彻底掀桌,这波操作肯定是有人笑有人哭。就拿现在电商平台最爱用的AI客服来说吧,谁没被那些只会复读机式回答的智障客服气到爆炸?最后还不是得找真人擦屁股。

可最魔幻的是:原来的客服团队因为KPI考核指标变了,直接被裁掉一大半。剩下的活人客服工作量直接翻倍,现在都开始集体躺平摸鱼了。

说白了,技术能优化流程,但搞不定"动了谁蛋糕"这个终极难题。那些踩过坑的老司机们用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就是:AI不是变形金刚,得做组织架构的微创手术才能用得好。

【硬核拆解】AI落地的真实困局:拿锤子的不懂钉子

这场大模型狂欢,催生了一堆**「技术宅创业」**——抱着LLM这把华丽大锤,却连客户的钉子长啥样都看不清。现实很骨感:没在行业里滚过泥潭的团队,做出来的Agent根本没法用

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:AI狂飙的时代,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?

目前的答案是:AI再强,也跨不过「行业鸿沟」——大模型的通用能力,和实际业务需求之间,还差着一道天堑。而这恰恰催生了一个新物种:「三栖人才」

企业真正稀缺的不是昂贵的GPU,而是能同时做到:

  • 拆解AI技术(知道LLM能干啥、不能干啥)

  • 解剖业务流程(找到AI能优化的真实痛点)

  • 推动跨部门落地(让技术和业务真正对齐)

简单来说:AI不是来取代人类的,是来逼人类升级的。

现在有个挺普遍的现象:懂业务的不太会写代码,搞技术的不太懂人情世故,团队内部折腾半天,产出还不如内耗多。(术语替换:内耗=内部消耗/互相扯皮)

要是咱们能既专精技术又吃透行业,还能把技术黑话翻译成客户秒懂的“人话”——那你绝对是AI时代的香饽饽!(术语替换:香饽饽=稀缺人才)

说白了,做AI Agent的核心目标就一条:帮人减负,不是添堵。人才是永远的主角,技术只是工具。(术语替换:减负=提升效率;添堵=制造麻烦)

现在技术跑得比火箭还快,但真正的挑战藏在后头——比如团队抗压能力技术的人性化适配商业价值的重新定义。未来能赢的,八成不是算法最牛的公司,而是那些用AI增强(而非取代)人类协作的玩家。

10
博主关闭了所有页面的评论